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三十年执教经验的高级教师我母亲在其职业生涯的末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转型主播。直播上课前一周,对直播颇有微词,不愿自行出钱更换家里老旧的摄像头与麦克风,不知道在缩短的上课时长及同时面对学生及家长并且不允许讲新课的情况下该以怎样的形式进行授课,无奈、烦躁与疲惫呈现在母亲脸上,但更多的是紧张——远程教学,缺乏反馈,难以互动,能把课上好吗?一切情绪之后,还是老老实实修改 PPT,老老实实学习钉钉的使用方法,老老实实喊麦(划掉)。

正如段子所言,疫情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最佳推动者。企业上云、远程办公一下从「有也不错」的锦上添花变成「没有不行」的数字生存必需品。而其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当前网络基础设施的成熟。无论工作抑或生活,网速决定了我们如何去拥抱这个世界及其数字孪生世界。

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家以拨号上网的方式接入了互联网,那时还会相互打电话的小伙伴们只要在电话中听到杂音便能会心一笑。后来家里网络升级为著名的「局域网」长城宽带。我对「网速」的感知是从下载游戏开始的。游戏安装文件的获取已经从光盘转向了在线下载。那是 CS 1.5 正红火的时候,我被小伙伴安利后尝试在家里下载。但我还不能自由地使用电脑,只能在中午回家休息的时间暗中操作。然而,每次饭毕父母休息后,到我出门坐公交上学,大概只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熟练地一顿猛操作用 IE 找到资源、另存为、满怀期待的看着进度条蠕动到90%多的时候,我就该出门了。于是每每愤懑而又不甘地关掉进度条即将全蓝的 IE 下载窗口,握紧委屈的小拳头在心中暗暗发誓「明天一定要下下来」!是的,那时候还不知「断点续传」为何物,下载中断便只能从头再来,经历了无数个这样的循环之后,终于邂逅了救星——当时下载届的大佬 FlashGet。 断点续传不说,还能多线程下载,最令人激动的(浑身颤抖的那种激动)便是在长宽小水管下,看着象征进度的小圆点从多个起点出发被快速填满(讲真,我能看一天)。后来被安利了迅雷,再后来发现长宽内部资源网站里就有 CS 1.5,才知道原来速度单位除了「B/s」、「KB/s」,还有「MB/s」(误)。

其实只要在「上网」,「下载」这个行为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看新闻、听音乐、看视频、聊天游戏...背后的本质是不同形式的文件(数据)从「文件所有者」那端传输到了使用者这一端,传输方式可以是可感知的(如主动下载文件),亦可是无感知的(如阅读图文并茂的网页)。彼端可以是普通的网站服务器、专门的文件共享/下载服务器,也可以是其他用户的个人电脑和设备;下载方式/工具可以是浏览器,也可以是 FTP 客户端、下载工具、影音播放器……

下载方式的不同,取决于传输协议。常见传输协议包括 HTTP / HTTPS、FTP、BT、电驴等,在此不展开介绍。就好比寄快递的时候,可以采用陆运、空运抑或海运。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将文件完整、安全、快速送至用户手中。

主观总结一下,可以看到下载方式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在我的有生之年)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采用网页浏览器、专用客户端进行文件共享。 这个阶段带宽小网速极慢,文件形式单一(文本、图片、超文本等),用户可以采用网页和文件浏览器或特定协议(如FTP和FXP)的专用客户端进行文件浏览和下载。

第二阶段:出现专门的下载软件,各协议下载器各司其职。 文件形式(软件安装包、多媒体文件等)与资源的日渐丰富(背后的下载需求)与仍旧糟心的网络环境之间的矛盾,催生了专门用于下载及下载管理的软件。文件分块、断点续传、多线程下载等功能提升了下载的速度,任务列表、分类管理、计划下载、批量下载、定时关机等功能加强了下载与文件管理。这个阶段下载工具多聚焦单一协议,如聚焦 HTTP 下载的网络蚂蚁、FlashGet、迅雷等,聚焦 FTP 的 FTP 三剑客(FlashFXP、LeapFTP、CuteFTP),聚焦流媒体下载的网络传送带等,聚焦 BT 的BitTorrent、BitComet、BitSpirit、μTorrent等,聚焦电驴的 eMule、aMule、Xtreme、ScarAngel 等。

第三阶段:集成融合,多协议支持。 家庭 PC 与 ADSL 宽带普及迎来一大批「普通网民」,带来对更全面的功能、更简便的下载体验的工具的呼唤。于是各家软件开始加入对多种协议的支持,并在功能上进行横向扩展,包括像资源门户、资源搜索、边下边看、格式转换等。国产「大而全」乘风而行,开始「肆无忌惮」地整合。迅雷开始统治国内下载市场,网盘也崭露头角。

第四阶段:下载概念日益模糊,应用市场与在线服务渐成主流。 此时光纤入户(FTTH)日渐普及,骨干网间带宽扩容迅速,国际网出入均有加强;WIFI 遍地,移动网络提至高速,网络速率愈发趋向对称。在移动互联网爆发、反盗版、用户付费意愿提升的背景下,「Market」、「Store」等分发平台成为应用、游戏的主流分发渠道。网盘在高运营成本、高合规风险下举步维艰,许多公共分享型网盘向私有化及内部协作转型,NAS 等存储解决方案进入了更多家庭的视野。正版运动下,人们开始习惯使用订阅制(会员)来享用影音等在线服务。加之「即用即走」的小程序、轻应用,与各大龙头依托核心平台构建的生态圈服务网络,越来越多的服务在「云」上提供。

网速的提升也让用浏览器直接下载与用下载工具下载时的体验近乎无差,除非要下载一些超大型文件、在正版途径难以获取的文件、冷门资源、专属链接,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还记得上一次点开下载工具是什么时候呢?

在可预见的未来,网络环境会有以下几个特征

  • 超高速率:这个是最明显的特征,不再赘述。
  • 超高带宽:5G网络具备高网络容量、高连接密度的大规模设备连接能力,家庭网络也更多以独享的形式入户。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享受高速网络,包括海量的设备,都不需要再「争抢」网络了。对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农业而言非常重要。
  • 对称速率:即上传与下载速率相当。以前的网络都是下载速率远高于上传速率,导致上传个邮件附件都上传半天。实际上「上传」与「下载」是一组相对概念,没有上传就没有下载。在高上传速率下, 需要跟服务端进行大量数据交互的工作(如上传4K视频进行在线编辑)成为可能。
  • 超低延迟:5G延迟「低于1毫秒,而4G为30-70毫秒」。对操作精密度有要求、需要实时处理的服务(如远程医疗、无人驾驶、云VR等)也能远程/在线提供了。你与队友终于同步了。
  • 全覆盖:有线无线,全面覆盖。当无线足够好用,将接管网络传输的「最后一公里」。

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与匹配支撑的硬件条件下,「下载」的概念将逐步淡化。

产品服务化、服务云化,应用、游戏、甚至系统都可以在云端运行,终端用户考虑的事情是本地的数据如何与远端的服务进行交互。在软件层,用户端的核心在于浏览器,有了浏览器便可以访问其他任何基于 B/S 架构的应用。Chrome OS 就是 Google 在这个领域的尝试。即使有 SaaS 在线应用无法替代的在传统系统上运行的某些软件,也可以通过远程桌面访问托管在数据中心的主机来使用。云化的好处在于轻资产,就是你不必再为特定的活动购置特定的硬件了,一个低配便携本便能畅玩超大型游戏。在硬件层,只需要整合满足通讯、展示、交互的组件即可。当主要计算能力都放置在了云端,以后我们会见到越来越多可交互的显示屏用于数据交互,而原来负责数据处理的主机则会在终端式微。

也就是说,当所有资源都可以「在线」获取的时候,就不存在用户可感知的「下载」行为了,即便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这样的活动。而原来的下载工具,可能会以嵌入或整合的方式,在各平台底层提供技术支持,或者完全转型其他领域。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确实拥有足够优秀的网络环境,并且达成共识同意对网络产生极高依赖性。这么说来,技术上实现或许指日可待,但要想大众在观念上接受完全「网络化」「云化」,需要国家层面数据治理体系的健全,也需要循序渐进的用户教育,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互联网带来无限价值的同时也「入侵」了我们的生活。若逃不过数字孪生世界,想想如何优雅地拥抱这个世界则何如?


FlashGet
即网际快车、快车。FlashGet 并非最早支持断点续传与多线程,站在网络蚂蚁的肩膀上,成为了当时最主流的下载工具。后面的魔幻故事大家也很清楚了,创始人沉迷魔兽世界暂停软件更新、迅雷抓紧反超、多次被卖、走下神坛……

迅雷
集荣耀与争议于一身的迅雷是最为国人所熟知的下载工具,也帮助这家深圳公司做到纳斯达克上市。本文没怎么讲版权,其实下载软件的兴衰史正好与国内知识产权环境的成熟度相悖。迅雷也见证了平台从 PC 到移动端、传输方式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再回归中心化的互联网环境的变迁,依托 P2SP 在版权荒蛮时期发展起来,愈发注重版权的时代,又一路洗白与转型。以下载为核心,推出离线下载与高速通道等会员增值服务,并向资源门户、影音、网游加速拓展,现在又发展CDN与区块链业务。借着海量 P2P 节点做 CDN (玩客云 + 星域云),迅雷在利用用户闲置资源(带宽、存储、计算)方面独领风骚,可谓是共享经济的十数年的先锋实践者啊(笑)。
迅雷下载官方出过多个衍生版,可能与 IE 下载相结合的老版本的迷你迅雷更契合未来下载工具的样子——如果还有下载工具——单纯提供下载增强服务,又不喧宾夺主。而很多老司机心中最经典的仍是迅雷5(特别是5.8 Ayu版)。

BitComet
最早听说 BT 下载是《电脑爱好者》上,觉得这个东西怎么这么 BT。当时对「种子」「做种」「Tracker」等相关概念还是理解了好一会儿的,根据安利安装了 BitComet(比特彗星),却不知道该怎么下载。不得不说 BT 打开了资源分享的新大门, 至今种子/磁力链接还是共享资源分发的主流途径。在大多数情况下,BitComet 的表现还是比较稳的,以前测评的结果一般优于其他 BT 客户端。在迅雷开始被 BT 届抵制之后,很多资源迅雷0速而 BitComet 可以跑满。

比特精灵
在种子还没那么好找的年代,比特精灵(BitSpirit)的种子市场简直是逆天的存在。但非热门资源连接能力不如彗星。

µTorrent
老版的 µTorrent 以小巧、绿色、快速著称。后期我一般使用迅雷作为主要客户端,µTorrent 辅助下载一些跑不动的 BT 资源。µTorrent 06年被 BitTorrent 收购,后者前两年又被孙宇晨收购了,嗯...

easyMule/eMule
比起 easyMule,也许更多人知道的是 VeryCD 和电驴/电骡。easyMule 是 VeryCD 开发的 eMule 客户端。他们之间爱恨情仇可以自行搜索。VeryCD 曾是国内最大的(eD2K)资源门户(之一),也是最活跃的社区之一。也许资源非正途获取,但那种自由分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跟今天的「纯伸手」、「不上传」比高了不知道哪里去了。以前逛 VC 就像逛商城,就是想看看,但不一定会出手。当然,还是从 VC 扒了不少音乐、经济学人之类的资源。VC 资源很全,冷门资源很多,但是下不下的下来就不一定了。比较有意思的是,有时候随便连一个国外的电驴服务器,会发现各式各样的资源,有种翻别人家冰箱的奇妙感觉。VC 领进门,后面都原版 eMule 或者Xtreme Mod 去了。

脱兔
多么有文化的一个命名,像迅雷、FlashGet 一样,一听就很快。相比起来,「快车」「电驴」好像不怎么快的亚子。但是实际下载体验,虽然全协议支持,没有哪一项特别突出。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时候,「大而全」也得找到自己的亮点。

IDM
IDM (Internet Download Manager) 和 FDM (Free Download Manager) 这几年翻红了,前者收费后者免费,主要用于 HTTP 下载,多线程表现优秀。现在偶尔用 IDM 配合油猴下载百度网盘的大文件。